农家茶叶购茶网茶叶论坛 - 简约版本 TEAM 1.0.4 - ACC版

茶都·茶人·茶韵 - Power By Team Board
农家茶叶购茶网茶叶论坛 - 『 茶人茶文 』 - [返回上一级]
帖子标题 : 茶都·茶人·茶韵

admin2008-01-29 00:14:48
  发布时间:2007年12月28日 2时06分  作者:马南山

——喜读《铁观音的王国》

      这是一本“走进安溪”的书;一本在字里行间飘荡着浓浓茶香的书;一本由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作序,称道它是“了解安溪发展历程,感受观音铁韵”“值得一读”的书。品了大半辈子铁观音,却对安溪县情知之甚少的我,有幸能对这本散文、报告文学合集先睹为快,自然是如入茶都,满目青翠;如见茶人,满心欢喜;如品佳茗,陶然沉醉在悠悠的茶韵之中了。

      首先扑进眼帘的是一篇题为《走进安溪》的全景式报告文学,作者以多次走访安溪的个人独特视角作为切入点,在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场景的不断转换中,准确、鲜明而又生动地概括了安溪县在开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,如何由“铁观音的故乡”变成“铁观音的王国”;如何由一个贫困县,以茶富民、带动百业兴旺,从而一跃成为全国的百强县之一。由于作者对安溪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思考,对茶乡父老乡亲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与同情,加上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,如此千头万绪的大容量题材,在其笔下,有如雨后的茶山,虽重重叠叠,却又层次分明;有如穿山而出的兰溪水,虽弯弯曲曲,却又左右逢源,一气呵成。作为报告文学应有的新闻性、文学性和政论性,本文堪称三者兼备,因此,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书的压卷之作。

      文学的本质,归根结底是人学,报告文学也不例外。据说,在现今的安溪县,涉茶人口已多达80万之众。这对于以人为写作对象的作家们来说,自然是一座有待开采的富矿。因此,本书的主要篇幅,是一组为茶人立传的报告文学作品。其中,有祖祖辈辈以种茶为生的茶农;有日日夜夜以制茶为业的茶工;有走南闯北,把各类茶叶品牌推而广之的茶商;有闻香识茶、因品茶而名扬全县的“茶仙”;有在历届茶叶擂台赛中脱颖而出、万众瞩目的“茶王”;有专事茶叶研究、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;也有高瞻远瞩、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茶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,当然,更少不了各级“茶官”,他们为发展茶叶生产,富民强县而宵衣旰食,呕心沥血……他们,尽管个性不同,成长、成熟和成功的道路千回百转,传奇式的经历千差万别,但都是土生土长的安溪人,都是爱茶爱到铭心刻骨的“茶痴”,又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敢于并善于搏击风浪的弄潮儿。可以说,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人物画廊中,本书增添了一组有情有义、有血有肉的茶人群雕,其在文学题材上的突破性意义,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  有趣的是,茶乡也是长寿之乡,书中有关三位百岁老人的描写,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兴味盎然。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茶乡妇女,其中,91岁的苏镭,还能挑水浇灌房前屋后的茶树;107岁的陈圆,还能用土药方为村里的小孩治病;而114岁的黄等更是令人叫绝,她无需戴老花眼镜,就能利索地剔除茶叶上的叶梗呢!每当有人请教长寿秘诀,三位老太太总是异口同声地说:活了一辈子,就爱喝茶!这正是:“谁能寻得观音韵,便是百岁不老人。”

      当然,一批散文家的新作,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。他们从不同的视角,以不同的笔墨,共同开掘安溪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,或从史书和传说中溯源而上,追索铁观音的来龙去脉;或从城区新建筑的横匾竖联中,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;或在品茶、斗茶与茶王赛的民间习俗中,感悟安溪人如何以茶雅志、以茶养性,以茶行道;或跟踪“安溪铁观音神州万里行”,体验安溪人如何以茶敬客、以茶会友、以茶传情……

      其实,文章之道,与茶道相通。只有像安溪人那样,慢慢地煮茶、斟茶,痴痴地观色、闻香,又久久地回味留驻于齿颊喉舌的余香,同时漫话世态,感悟人生,那才称得上品茶,或曰品茗。因为只有在这时候,品茶才能真正品出艺术,品出意趣和境界。也许,加盟本书写作队伍的诸位散文界同行,因为品了安溪的铁观音,深得其中三昧,才能有如此生花之妙笔吧!



[-- 查看此帖完整版本 --] [-- top --]
Powered by TEAM 1.0.4 - ACC
Time 15 second(s),query:2